笔趣阁

笔趣阁H小说 >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 >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第五章:为人师婊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第五章:为人师婊

热门推荐:
着我大夏朝国祚
绵长呀,朕不点此人为壬戌科状元那朕点谁为状元呀!?

  因为名字取得好而被点为状元的例子在另一个炎黄世界的封建时代可不少,
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文
天祥考进士的时候南宋已是风烛残年,此时的宋理宗赵昀就想从新科进士的名字
上讨个彩头来冲喜,文天祥的原名文云孙没什么好讲的,但他的字天祥好啊,虽
然有点勉强,但宋理宗还是很高兴,并说了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皇上
开口那叫金口玉言,对臣下来讲是无上的光荣,于是被点为状元的文云孙就改名
为文天祥,字改为宋瑞。

  瑞祥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明洪武十八年,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朱元
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记得状元姓丁,于是考官们在名单里找姓丁的,排名三
甲第五的进士恰好叫丁显,原本是状元的花纶就和丁显对调了名次。

  同样因为一个梦点状元的还有嘉靖,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本是吴情,但考官
们认为这个名字和「无情」谐音,这样的人一定心肠冷漠,显然不能做状元,于
是考官们开始重新阅卷,打算选个新状元出来,就在此时,嘉靖皇帝突然发话,
他说自己梦见西北方向响了一声炸雷,得到这个消息后,考官们赶紧开始翻阅考
生试卷,结果在第三百名左右,他们发现了一个叫秦鸣雷的人,明朝的西北指的
是陕西布政使司,陕西有两个简称,陕与秦,炸雷约等于鸣雷,都在指向这个叫
秦鸣雷的进士!

  朱棣通过所谓的奉天靖难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最忌讳别人说他是篡逆的
暴君,朱棣称帝后将大侄子在位的建文四年归为其父朱元璋的洪武年号时期,总
是以洪武大帝的继承人自居,永乐十三年这一科有个进士叫洪英,洪英洪英,不
就是说我老子洪武大帝他英明神武嘛,就从第十四名变成了状元。

  永乐二十二年的状元本该是孙日恭,但问题来了,封建时代的阅读顺序是从
上到下,从右到左,日恭二字叠起来就是个暴呀,显然是指着秃子骂和尚呀,恰
巧此科进士中有个叫邢宽的,邢宽邢宽,不就是刑政宽和的意思嘛,好了,状元
就是你了!

  古代帝王就都拥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梦想,到了君主权力发展至巅峰的清代,
君主们更是为了追求长寿无所不用其极。

  清高宗乾隆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结束后,特地和考官们一同翻阅前十名考
生的卷子,清纯帝并不关心考生们的文章水平如何,他只是想从里面找个吉利一
点的名字,来为自己祈福,要知道此时的乾隆已经是七十九岁高龄了,他最希望
的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当看到第十名考生的名字时他便笑着问在场的考官:胡
人难道就是很长寿吗?

  这个问题看似玩笑,但考官们都意识到了乾隆对于这名考生名字的喜爱,于
是这个叫胡长龄的进士就成了状元。

  光绪年间的王寿彭与刘春霖也都是因为名字吉利才被点为状元的。

  光绪二十九年的科举考试中考官们并没有仔细评阅试卷,而是在众多考生中
寻找名字吉利之人,最终他们选中了考生王寿彭,官员们认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慈
禧能够像彭祖一样高寿。

  光绪三十年时慈禧太后办了七十大寿,为了普天同庆,特降懿旨,加恩科一
场,慈禧太后在一干进士名单中看到了刘春霖这个名字,心情顿时豁然大好,我
大清正值风雨飘摇之际,春霖不就是「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寓意颇好,再看
籍贯,河间府肃宁,肃静安宁,他不当状元谁当状元!?

  上辈子王嗣璁混得不是官场,这辈子进入政坛则是必然事件,在政坛这个人
类最黑暗的酱缸中浸淫多年以后,王嗣璁明白了夏武明的小心思,夏武明点华嫦
箐为状元固然有华夏常青的念想,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她的出身。

  此方炎黄大地上的朝廷自晋开始,对考生身份的审查很是严格,历朝登科录
上都有「进士家状」这一项,对进士本人包括其籍贯、出身、年龄、学历及其祖
宗三代、家室等家庭状况有详细描述,华常青的籍贯为江南西省抚州的临川县。

  以最具实力的四大国公家族来说,四家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定国公王家所
盘踞于京畿一带,镇国公江家盘踞在西域一带,安国公李家盘踞在北境,靖国公
邹家则盘踞东方,乡党是封建时代朝堂之上常见的抱团组织,这四个地方的士人
官僚组成了以地缘关系结成的政治派系,表面上看朝堂之上有五大派系,实际上
就两大派系,以皇帝夏武明为首的帝党与四大国公家族为首的公党,四大国公家
族之间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对上皇帝时都会联合一致,毕竟单独一家绝
非是皇帝的对手。

  江南西省位于南方,是四大家族派系之外的地方,华嫦箐的家庭背景也是非
常的单纯,上朔三代没有一个当过官的,因此不会和四大家族扯上关系,这种进
士乃是明显的孤臣,帝党的成员也多是来自与四大家族没有啥牵扯的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在这个时空的炎黄不管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落后于北方地区,造
成这种原因的正是炎黄子孙的充沛武德。

  战乱在另一个炎黄大地的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是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大量人口逃至荆州与江东避难;第二次是安史之乱,
将北方地区打成了白地,第三次是靖康之耻,宋室南迁实际上成了古代经济文化
中心南迁的真正分野点。

  但炎黄子孙对南方的开发依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清朝时期才完成了对
西南地区的消化,主要是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功劳,他们在滇、黔、桂、川、
湘、鄂地区有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
【1】【2】【3】【4】【5】【6】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