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星算,又对‘天门’这等虚无缥缈之事如此关注,更与玉龙山那场变故有着微妙的联系……”
“臣担心,她是否…窥见了什么,或者…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变数?”
凌云的眼神终于泛起一丝涟漪。
江晦适时地收住了话头,不再深入,只是微微垂下眼帘,语气恢复了之前的恭谨:
“臣不敢妄言其他,只是觉得,多了解一番总无坏处。”
“此女既在承露阁,陛下若觉得有必要,或可召来一问?当然,一切全凭陛下圣裁。”
凌云沉默了更长的时间。
江晦的这番话,看似处处谨慎,句句猜测,却已于无声处,巧妙地将那神秘的薛姓女子、她那堪比无忧宫的星算之能、她与玉龙山风波诡谲的牵连、她对天门这等禁忌秘闻的异常兴趣,以及眼下江南道那棘手的困局,悄然串联在了一起,轻轻递到了他的面前。
他抬眼,目光落在面前这位躬身侍立的右相身上。
江晦的脸上,流露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温煦笑容,谦和得近乎于淡泊。
一身月白常服,纤尘不染,映衬着他那略显富态却精神矍铄的面容,愈发显得像一位饱读诗书、与世无争的醇厚长者,而非权倾朝野、与那头猛虎般的左相同朝为政的帝国宰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道理,凌云这位坐拥天下的帝王,自然比谁都懂。
朝堂之上,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往上爬,哪个不是明里暗里拉帮结派,哪个不是府邸深处藏着见不得光的龌龊?
便是那看似粗鄙不堪的武将,也少不得有几个吃空饷、占军田的心思。
唯独眼前这位江相……
凌云的目光深邃了几分。
多年来,无论朝局如何变幻,无论左右相争如何激烈,这位右相大人似乎总是能置身事外,片叶不沾身。
御史台的弹劾奏章能淹没半个书房,却从未有一根毫毛能真正沾染到他江晦的官袍。
他的府邸,简朴得甚至不如京中一个寻常的富户;
他的门生,不成气候;
他对权力,淡泊得仿佛下一刻就要挂印而去。
他是如此的清廉干净,干净得近乎于虚假。
若非……
凌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年前,那场几乎动摇了北境根基的“长岭之败”前夕。
当时,景国与北羌的战事正处于胶着拉锯之苦。
他急于打破僵局,获取一场提振士气的大捷,加之边关传来之后证实只是夸大其词的捷报,便力排众议,采纳了一位年轻将领提出的、意图奇袭北羌王庭侧翼的冒险计划。
同时,他还打算将这位“青年才俊”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令其总揽北境一路兵马。
朝堂之上,赞誉之声鹊起,群臣纷纷称颂陛下圣明,慧眼识珠。
就连一向在军务上极少退让的左相周彦,那日也只是皱着眉头,说了几句“兵行险着,需得万分谨慎”的场面话,并未坚决反对。
或许是看出了他意已决,或许是他另有考量。
唯独江晦。
这位素来在军国大事上“不甚了了”、只埋首于政务和故纸堆的右相,那一日却像是换了个人。
他罕见地站了出来,捧着笏板,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并未直接攻讦那位“青年才俊”,而是引述了数个前朝因孤军冒进、将帅失和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痛战例,随即话锋一转,冷静而坚决地指出了那份奇袭计划中几个致命的后勤和侧应漏洞。
他甚至不顾自己渐渐阴沉的脸色,伏地再拜,声泪俱下,几近死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策看似奇绝,然粮道悬于一线,侧翼空虚无备,一旦为敌所乘,数万将士将陷于绝地,北境防线亦将门户洞开!”
“况少年得志,骤登高位,未必能服众将之心,临阵决机,恐生掣肘。此非臣杞人忧天,实乃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当时凌云只觉得这老臣迂腐守旧,危言耸听,坏他大计,拂他颜面,龙颜震怒,若非顾忌其多年“苦劳”和朝堂观瞻,几乎当场便要下旨将其罢黜。
最终,他虽未完全采纳江晦的意见,却也因那番“不合时宜”的死谏而心生警惕,对原计划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增派了部分后备力量。
然而,战局的发展,比江晦预言的还要惨烈。
那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果然因轻敌冒进,一头扎进了北羌人精心布设的陷阱。
粮道被断,侧翼遭袭,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若非自己当时因江晦的死谏而留了一手,及时调动后备力量拼死接应,恐怕整个北境防线都已崩溃。
“长岭之败”,成为了凌云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也让他对江晦这位右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观感。
那一次意料之外、却又准确指出弊病的“死谏”,让凌云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这位看似圆滑世故、只知明哲保身的右相骨子里,或许真的藏着一份对江山社稷安危的清醒认知,一份超越了党同伐异、敢于直言逆耳忠言的“风骨”。
一个过于完美的人不可信,但一个在关键时刻敢于为了“江山社稷”而忤逆圣意、甚至不惜赌上身家性命的“聪明人”,反而更值得琢磨,也更令人安心几分。
凌云心中闪过这些念头,如同流水划过磐石,未留下太多痕迹。
无论如何,江晦的这份“清廉”、“稳妥”,以及偶尔显露出的“古板”,确实让他比周彦那头猛虎更好相处,也更能让他放下部分戒心。
至少,江晦不会像周彦那样,时时刻刻都像一头卧榻之侧的猛虎,让他难以安枕。
今日,江晦的这番话,依旧是那般“稳妥”,那般“周全”。
将一个可能蕴藏着巨大秘密和潜在风险的人物,以一种“为陛下分忧”、“提供线索”的方式,不着痕迹地推到了他的面前,却又将所有的“定夺之权”完全奉还。
这份分寸拿捏,这份“忠心”,确实让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至于那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6】【7】【8】【9】【10】【11】【12】【13】【14】【15】
“臣担心,她是否…窥见了什么,或者…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变数?”
凌云的眼神终于泛起一丝涟漪。
江晦适时地收住了话头,不再深入,只是微微垂下眼帘,语气恢复了之前的恭谨:
“臣不敢妄言其他,只是觉得,多了解一番总无坏处。”
“此女既在承露阁,陛下若觉得有必要,或可召来一问?当然,一切全凭陛下圣裁。”
凌云沉默了更长的时间。
江晦的这番话,看似处处谨慎,句句猜测,却已于无声处,巧妙地将那神秘的薛姓女子、她那堪比无忧宫的星算之能、她与玉龙山风波诡谲的牵连、她对天门这等禁忌秘闻的异常兴趣,以及眼下江南道那棘手的困局,悄然串联在了一起,轻轻递到了他的面前。
他抬眼,目光落在面前这位躬身侍立的右相身上。
江晦的脸上,流露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温煦笑容,谦和得近乎于淡泊。
一身月白常服,纤尘不染,映衬着他那略显富态却精神矍铄的面容,愈发显得像一位饱读诗书、与世无争的醇厚长者,而非权倾朝野、与那头猛虎般的左相同朝为政的帝国宰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道理,凌云这位坐拥天下的帝王,自然比谁都懂。
朝堂之上,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往上爬,哪个不是明里暗里拉帮结派,哪个不是府邸深处藏着见不得光的龌龊?
便是那看似粗鄙不堪的武将,也少不得有几个吃空饷、占军田的心思。
唯独眼前这位江相……
凌云的目光深邃了几分。
多年来,无论朝局如何变幻,无论左右相争如何激烈,这位右相大人似乎总是能置身事外,片叶不沾身。
御史台的弹劾奏章能淹没半个书房,却从未有一根毫毛能真正沾染到他江晦的官袍。
他的府邸,简朴得甚至不如京中一个寻常的富户;
他的门生,不成气候;
他对权力,淡泊得仿佛下一刻就要挂印而去。
他是如此的清廉干净,干净得近乎于虚假。
若非……
凌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年前,那场几乎动摇了北境根基的“长岭之败”前夕。
当时,景国与北羌的战事正处于胶着拉锯之苦。
他急于打破僵局,获取一场提振士气的大捷,加之边关传来之后证实只是夸大其词的捷报,便力排众议,采纳了一位年轻将领提出的、意图奇袭北羌王庭侧翼的冒险计划。
同时,他还打算将这位“青年才俊”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令其总揽北境一路兵马。
朝堂之上,赞誉之声鹊起,群臣纷纷称颂陛下圣明,慧眼识珠。
就连一向在军务上极少退让的左相周彦,那日也只是皱着眉头,说了几句“兵行险着,需得万分谨慎”的场面话,并未坚决反对。
或许是看出了他意已决,或许是他另有考量。
唯独江晦。
这位素来在军国大事上“不甚了了”、只埋首于政务和故纸堆的右相,那一日却像是换了个人。
他罕见地站了出来,捧着笏板,脸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并未直接攻讦那位“青年才俊”,而是引述了数个前朝因孤军冒进、将帅失和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痛战例,随即话锋一转,冷静而坚决地指出了那份奇袭计划中几个致命的后勤和侧应漏洞。
他甚至不顾自己渐渐阴沉的脸色,伏地再拜,声泪俱下,几近死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策看似奇绝,然粮道悬于一线,侧翼空虚无备,一旦为敌所乘,数万将士将陷于绝地,北境防线亦将门户洞开!”
“况少年得志,骤登高位,未必能服众将之心,临阵决机,恐生掣肘。此非臣杞人忧天,实乃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当时凌云只觉得这老臣迂腐守旧,危言耸听,坏他大计,拂他颜面,龙颜震怒,若非顾忌其多年“苦劳”和朝堂观瞻,几乎当场便要下旨将其罢黜。
最终,他虽未完全采纳江晦的意见,却也因那番“不合时宜”的死谏而心生警惕,对原计划进行了部分调整,并增派了部分后备力量。
然而,战局的发展,比江晦预言的还要惨烈。
那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果然因轻敌冒进,一头扎进了北羌人精心布设的陷阱。
粮道被断,侧翼遭袭,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若非自己当时因江晦的死谏而留了一手,及时调动后备力量拼死接应,恐怕整个北境防线都已崩溃。
“长岭之败”,成为了凌云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疤,也让他对江晦这位右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观感。
那一次意料之外、却又准确指出弊病的“死谏”,让凌云第一次深刻意识到,这位看似圆滑世故、只知明哲保身的右相骨子里,或许真的藏着一份对江山社稷安危的清醒认知,一份超越了党同伐异、敢于直言逆耳忠言的“风骨”。
一个过于完美的人不可信,但一个在关键时刻敢于为了“江山社稷”而忤逆圣意、甚至不惜赌上身家性命的“聪明人”,反而更值得琢磨,也更令人安心几分。
凌云心中闪过这些念头,如同流水划过磐石,未留下太多痕迹。
无论如何,江晦的这份“清廉”、“稳妥”,以及偶尔显露出的“古板”,确实让他比周彦那头猛虎更好相处,也更能让他放下部分戒心。
至少,江晦不会像周彦那样,时时刻刻都像一头卧榻之侧的猛虎,让他难以安枕。
今日,江晦的这番话,依旧是那般“稳妥”,那般“周全”。
将一个可能蕴藏着巨大秘密和潜在风险的人物,以一种“为陛下分忧”、“提供线索”的方式,不着痕迹地推到了他的面前,却又将所有的“定夺之权”完全奉还。
这份分寸拿捏,这份“忠心”,确实让他挑不出任何毛病。
至于那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