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日落城,而这四次机会都让蛮族深入
到炎黄族腹地,大肆烧杀抢掠达数十年之久,连京城都未能幸免,虞朝就是因被
土喇攻破了国都而灭亡,其实就算没有土喇的入侵,虞朝也要亡了,日落城被蛮
族攻陷时虞朝刚迈过二百七十年的生日,老迈、腐朽和虚弱就是当时虞朝的真实
写照,正是不修兵革,武备废弛才被蛮族打下了日落城。
正是这个原因,炎黄族三千年来一直苦心经营着这座命运之城,希望依靠它
能够抵御住西方蛮族的入侵,根据《广舆图》记载,日落城周围三十里,城墙高
十八米,基部厚二十米,顶上宽十二米,足以跑马。
每隔三十米就有一个高三层的垛楼。
垛楼方圆二十四尺,上面分布着近二十个箭孔,楼里可以驻兵百名。
城墙上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分别开着三个门,每个门由一大两小三个门洞
组成。
每个门前面都有保卫城门不受敌人直接攻击用的瓮城,全城周围共十二座。
每座瓮城的前缘都耸立着高十五米的箭楼,所有的箭楼上都开有八十一个箭
窗。
日落城不仅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商业中心,由于这座城市是西部世界同炎黄世
界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由于城市周围的土地肥沃,
再加上炎黄族人收复此城后八百年的辛勤劳动,这座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了朝廷仅
次于帝京永安的繁华都市。
近二十年来的和亲使得断裂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更是使这座西域中心城市
里堆积了无数的物资,想发财的各种冒险者和商人也聚积到这里,然后结队向更
远的西方前进。
看完截止到夏纪六百零八年夏武明一朝的实录,王嗣璁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
方,从夏武明登基到亲政的这十一年间出现最多的人物乃是皇太后,朝廷法令几
乎都是出自她之手,太后垂帘听政,乃是世人默许的。
除了夏武明的皇太后母亲,还有一个人物屡屡出现在夏武明没有实权的时期,
甚至于近几年的实录中还有此人的踪影,乃西域两大蛮族之一土喇族的核心人物,
有着西域第一勇士称号的哈密笞。
哈密笞这个名字让王嗣璁很是出戏,游牧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还要
靠农耕民族来记录,哈密笞乃是夏朝人根据发音写出来的,若是写作哈迷蚩也没
有问题,上辈子他就听过这个名字,不过是在爷爷的收音机中,哈迷蚩是小说
《说岳全传》中的人物,是金国四太子金兀术的狗头军师,尽出各种馊主意。
同样的例子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在明末的朝廷文书中他其实叫黄台吉,在乾
隆之前他在清朝太庙中的神主牌上也是这个名字,玄孙乾隆感觉玄祖父的名字太
逊,就改成了霸气十足的皇太极。
在这个时空中哈密笞拥有了金兀术的待遇,夏武明登基后不久,西蛮就开始
了对中原腹地长达十年的烧杀抢掠,哈密笞贯穿了这十年战争,不同于一般的蛮
族,他对于中原兵法非常感兴趣,长达十年的实践让他用兵非常厉害,即便是夏
军大举反击的那两年,依旧多次击败夏军,乃是崛起于西蛮反击战中的诸多少壮
派军人的头号劲敌。
之后西蛮与大夏保持大体上的和平,但之间仍有规模不小的战斗,这与少数
民族的政治架构分不开,土喇大汗只是土喇部落的共主,并非是一言九鼎的皇帝,
无法有效约束从属部落,哈密笞所属部落就是这样的部族,每年都会在秋高马肥
之际领着部族成员对西域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屡次攻破小县城,和西军打得是有
来有往,成为了大夏西域军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如果说西戎是炎黄族人的心腹大患,那么北狄就是肘腋之患,严重但没有那
么严重,没用攻陷过炎黄朝廷京城的记录,东夷则是癣疥之疾,是癞蛤蟆爬在脚
面上,不咬人但膈应人,南蛮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地图上那一票前缀为镇、宁、
安的城市昭示着这么一件事,南蛮就是炎黄族人的经验包。
在读二十三部正史的时候王嗣璁还发现了倭国的踪迹,该国的历史轨迹和异
时空同位体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于和炎黄交流后改的国名也是日本。
此时空的炎黄王朝正史对该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郕书·东夷列传》,东夷列
传是海外小国的并传,倭国的记录不过缪缪百余字,对应的是《后汉书》对日本
的记录;因躲避王朝更迭时的战乱不少炎黄人渡海到了倭国,给当地人带来了先
进的文明,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国的发展,郕朝一百九十五年、楚朝三十年、齐
朝二百零一年、申朝三十五年。
这段时间为倭国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建立了朝廷,首领为大王,在申朝时期
改国号为日本,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因为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不断的缘故倭国一直想上岸,感觉自己支棱起来的倭国就对亚细亚盲肠发动了进
攻,亚细亚盲肠作为藩属立刻向宗主国郑朝求援,白村江一战让倭国见识到了本
国与中央王朝质与量的差距,搞起了拿来主义,对应的是隋唐时期鼓捣的大化改
新。
郑、应、魏三朝的统治时期是改名为日本的倭国的朝廷执掌权柄的年代,对
应飞鸟、奈良、平安时期,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由大王变天皇也是受到了郑朝
的影响,郑朝在第四代皇帝高宗的手上达到了国力的巅峰,郑高宗认为皇帝这一
称号已经无法满足其内心的荣耀,就封自己为「天皇」,其含义是:与「天」齐
平,功绩超越「皇帝」的帝王,倭国就玩了一出拿来主义,这也是另一个时空的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名称的来历,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二圣临朝
说得就是天皇天后!
之后倭国日本就进入了幕府将军架空天皇的军政府时代,根据最新的炎黄正
史《夏书·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倭国》记载,幕府更迭了八次,可不管怎么更迭,
幕府将军都是平源二氏的后代担任,且都是一平一源的间隔,平氏建立了第一个
幕府,之后是源氏幕府,第三幕府由出身平氏的北条氏建立,第四幕府由出身源
氏的斯波氏建立、第五幕府由出身平氏的织部氏建立,第六幕府由出身源氏的武
田氏建立,第七幕府由出身平氏的芦名氏建立,第八幕府是由出身源氏的松平氏
建立。
此时空的倭患最初见于宁朝中期,该时期也是此时空倭国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
到炎黄族腹地,大肆烧杀抢掠达数十年之久,连京城都未能幸免,虞朝就是因被
土喇攻破了国都而灭亡,其实就算没有土喇的入侵,虞朝也要亡了,日落城被蛮
族攻陷时虞朝刚迈过二百七十年的生日,老迈、腐朽和虚弱就是当时虞朝的真实
写照,正是不修兵革,武备废弛才被蛮族打下了日落城。
正是这个原因,炎黄族三千年来一直苦心经营着这座命运之城,希望依靠它
能够抵御住西方蛮族的入侵,根据《广舆图》记载,日落城周围三十里,城墙高
十八米,基部厚二十米,顶上宽十二米,足以跑马。
每隔三十米就有一个高三层的垛楼。
垛楼方圆二十四尺,上面分布着近二十个箭孔,楼里可以驻兵百名。
城墙上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分别开着三个门,每个门由一大两小三个门洞
组成。
每个门前面都有保卫城门不受敌人直接攻击用的瓮城,全城周围共十二座。
每座瓮城的前缘都耸立着高十五米的箭楼,所有的箭楼上都开有八十一个箭
窗。
日落城不仅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商业中心,由于这座城市是西部世界同炎黄世
界进行贸易的必经之地,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由于城市周围的土地肥沃,
再加上炎黄族人收复此城后八百年的辛勤劳动,这座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了朝廷仅
次于帝京永安的繁华都市。
近二十年来的和亲使得断裂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更是使这座西域中心城市
里堆积了无数的物资,想发财的各种冒险者和商人也聚积到这里,然后结队向更
远的西方前进。
看完截止到夏纪六百零八年夏武明一朝的实录,王嗣璁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
方,从夏武明登基到亲政的这十一年间出现最多的人物乃是皇太后,朝廷法令几
乎都是出自她之手,太后垂帘听政,乃是世人默许的。
除了夏武明的皇太后母亲,还有一个人物屡屡出现在夏武明没有实权的时期,
甚至于近几年的实录中还有此人的踪影,乃西域两大蛮族之一土喇族的核心人物,
有着西域第一勇士称号的哈密笞。
哈密笞这个名字让王嗣璁很是出戏,游牧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还要
靠农耕民族来记录,哈密笞乃是夏朝人根据发音写出来的,若是写作哈迷蚩也没
有问题,上辈子他就听过这个名字,不过是在爷爷的收音机中,哈迷蚩是小说
《说岳全传》中的人物,是金国四太子金兀术的狗头军师,尽出各种馊主意。
同样的例子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在明末的朝廷文书中他其实叫黄台吉,在乾
隆之前他在清朝太庙中的神主牌上也是这个名字,玄孙乾隆感觉玄祖父的名字太
逊,就改成了霸气十足的皇太极。
在这个时空中哈密笞拥有了金兀术的待遇,夏武明登基后不久,西蛮就开始
了对中原腹地长达十年的烧杀抢掠,哈密笞贯穿了这十年战争,不同于一般的蛮
族,他对于中原兵法非常感兴趣,长达十年的实践让他用兵非常厉害,即便是夏
军大举反击的那两年,依旧多次击败夏军,乃是崛起于西蛮反击战中的诸多少壮
派军人的头号劲敌。
之后西蛮与大夏保持大体上的和平,但之间仍有规模不小的战斗,这与少数
民族的政治架构分不开,土喇大汗只是土喇部落的共主,并非是一言九鼎的皇帝,
无法有效约束从属部落,哈密笞所属部落就是这样的部族,每年都会在秋高马肥
之际领着部族成员对西域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屡次攻破小县城,和西军打得是有
来有往,成为了大夏西域军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如果说西戎是炎黄族人的心腹大患,那么北狄就是肘腋之患,严重但没有那
么严重,没用攻陷过炎黄朝廷京城的记录,东夷则是癣疥之疾,是癞蛤蟆爬在脚
面上,不咬人但膈应人,南蛮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地图上那一票前缀为镇、宁、
安的城市昭示着这么一件事,南蛮就是炎黄族人的经验包。
在读二十三部正史的时候王嗣璁还发现了倭国的踪迹,该国的历史轨迹和异
时空同位体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于和炎黄交流后改的国名也是日本。
此时空的炎黄王朝正史对该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郕书·东夷列传》,东夷列
传是海外小国的并传,倭国的记录不过缪缪百余字,对应的是《后汉书》对日本
的记录;因躲避王朝更迭时的战乱不少炎黄人渡海到了倭国,给当地人带来了先
进的文明,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国的发展,郕朝一百九十五年、楚朝三十年、齐
朝二百零一年、申朝三十五年。
这段时间为倭国第一次大发展时期,建立了朝廷,首领为大王,在申朝时期
改国号为日本,对应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因为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不断的缘故倭国一直想上岸,感觉自己支棱起来的倭国就对亚细亚盲肠发动了进
攻,亚细亚盲肠作为藩属立刻向宗主国郑朝求援,白村江一战让倭国见识到了本
国与中央王朝质与量的差距,搞起了拿来主义,对应的是隋唐时期鼓捣的大化改
新。
郑、应、魏三朝的统治时期是改名为日本的倭国的朝廷执掌权柄的年代,对
应飞鸟、奈良、平安时期,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由大王变天皇也是受到了郑朝
的影响,郑朝在第四代皇帝高宗的手上达到了国力的巅峰,郑高宗认为皇帝这一
称号已经无法满足其内心的荣耀,就封自己为「天皇」,其含义是:与「天」齐
平,功绩超越「皇帝」的帝王,倭国就玩了一出拿来主义,这也是另一个时空的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名称的来历,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二圣临朝
说得就是天皇天后!
之后倭国日本就进入了幕府将军架空天皇的军政府时代,根据最新的炎黄正
史《夏书·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倭国》记载,幕府更迭了八次,可不管怎么更迭,
幕府将军都是平源二氏的后代担任,且都是一平一源的间隔,平氏建立了第一个
幕府,之后是源氏幕府,第三幕府由出身平氏的北条氏建立,第四幕府由出身源
氏的斯波氏建立、第五幕府由出身平氏的织部氏建立,第六幕府由出身源氏的武
田氏建立,第七幕府由出身平氏的芦名氏建立,第八幕府是由出身源氏的松平氏
建立。
此时空的倭患最初见于宁朝中期,该时期也是此时空倭国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